找到相关内容118篇,用时3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些什么

    来已经死死生生无数次了,都是因为三未能除去的缘故,以致世世都投生于畜生道为鸟为兽,唐生唐死皆因未曾为了佛法作出贡献。今日我决定要为了无上的佛法住持世间而舍弃生命来供养这位一切智光明法师。  这时山树神随即点燃很香的柴木燃起火来,兔王母子围绕仙人七周说道:“大师!我今为了佛法决定供养于您。”仙人答:“你是畜生,虽有慈悲之,但是你如何能办到呢?”兔王再说:“我以自身供养仁者,为了能让正法久住世间...

    慈德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3050349.html
  • 透视骄慢

    执”来自无明,并且形成贪嗔痴三,而造成了错误的身口意业。骄慢就起自贪与痴:贪爱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赏,与维持一个优秀形象的表相痴业。像上述修行者欲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与高人一等的,就是为了贪求一个...请佛菩萨加持、消业障,同时自己也要努力的反省与忏悔,以将此骄慢转化为随喜。   2.将时时的比较与炫耀转为利他:当自己有较擅长的知识、才能或技术时,应将之视为利他的手段或工具,而不在...

    药师山 义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52954003.html
  • 论佛教的和平精神

    愚痴,即所谓“三”。同时,这“三”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按照佛教的说法,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ldquo;自净其”。佛教认为,“三”是魔王,只有用佛教的正见去让自己除掉三,才能恢复清净的本性,才是真佛。而在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中,也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说法...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61461222.html
  • 马祖“即即佛”说的思想渊源及禅法特色

    顿悟禅法的前行方便,是对初学禅法的人而讲的,是通过念佛的禅修方便,最终达到明心的目的。道信又讲:“并除三,攀缘,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道信把一行三昧作为安心的方便法门,首先要去除贪嗔痴三,去除攀缘,一心念佛,心心相续,一旦达到“澄寂”的境界,就会觉悟念佛即是念心,此念佛即是佛心。  道信关于“”的论述,继承达摩以来的...

    纪华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4066358.html
  • 敦煌壁画中的释迦牟尼:从王子走上神坛

    当迦叶闻声赶来的时候,毒龙的已经被化解,它皈依了佛,并被释迦牟尼安置在钵中了。   迦叶和五百弟子们都非常折服,于是集体跟随释迦牟尼出家,皈依了正法。   在这幅第305窟的隋代壁画中,中间是...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23153790509.html
  • 宗舜法师:也说“悕望”与“希望”

    ,欲得他人财物,用自供给。消散摩(大正藏校注:元、明藏本作靡)尽,赐复求索。”(《大正藏》第十二卷第296面上栏)   吴/支谦居士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云:“或时世人,愚心少智。见善诽谤恚之,不肯慕及。但欲为恶(按:原文无‘恶’,据元、明藏经本补),妄作不道。但欲盗窃,常怀,欲得他人财物,用自供给。消散靡尽,赐复求索。...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3841828.html
  • 现代心理学与禅

    说:“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他又在《破相论》中解释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问题时说:“阿僧祇劫者,即三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心於中有恒河沙恶念,於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若能转贪嗔痴等三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所以种种欲求皆是贪嗔痴三。另外,现代心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1747786.html
  • 禅宗北宗及其禅法

    行善和修行活动。但是,《观心论》为强调“观心”的重要,把它们一律解释为制服情欲和世俗认识的心理活动。说:   三聚净戒者,则制三也。制一,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以能制三,即有三无量善普会于,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胡名波罗蜜,汉言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世尘,即是出烦恼,便至彼岸也,故名六波罗蜜。   对于这样一种不同于原义的解释,有人提出质询:三聚...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2543522.html
  • 论禅宗无相戒的源流

    rdquo;所说的十分相似:   《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   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并除三、攀   缘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   念。《...忏悔”相近。道信所引用的《普贤经观》“忏悔偈”是有名的理忏思想偈颂,但是,“并除三”等并不符合《普贤观经》的思想,这就是《观心论》所说的&...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22665746.html
  • 马祖“即即佛”说探源

    ”、道信的去除贪嗔痴“三”和“攀缘”,弘忍的“妄念不生”和“守本真心”,因此相应地要有“壁观”、 “念佛”、 “守心”和“观心”等禅修的方便。慧能则认为,此众生的当下就是清净的真心,一念迷...求那跋陀罗所译,特别着重本性清净的如来藏。但是在慧能以前的禅宗祖师中,虽然也强调清净的一面,但又认为此清净之为妄念所覆,所以修行要经过去染还净的过程。如达摩的“舍妄归真”、道信的去除贪嗔痴“三...

    纪华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4166359.html